CHINABIKE

查看: 825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行车“归来”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10:20: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2.7%——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民的自行车出行率,比例之高令人惊叹。当时,中国就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而30年之后,因为小汽车的激增,在北京自行车出行越来越难,更有甚者,就连狭窄的小胡同内都停满了小汽车,自行车不得不在机动车的夹缝中艰难穿行。与之相伴的是越发拥堵的城市交通系统和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北京把发展“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作为缓解拥堵、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未来要继续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自行车必须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人们不禁要问,北京离自行车“复兴”有多远?

“自行车大军”曾是北京街头一景

  在首都北京,自行车是具有历史传统的绿色、便捷交通工具。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北京没有如今天一般拥堵的街道,那时的“自行车大军”可算街头一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街头自行车出行掠影。

  55岁的北京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回想起80年代那会儿,北京城里的上班族大部分都是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我自己也是自行车大军中的一员。”李先生表示,在当时,10个北京人中就有8个将自行车视为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飞鸽、永久、凤凰、大金鹿都不会陌生。”李先生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北京街头上下班高峰期的自行车大军就像潮水一样壮观,人山人海,车山车海。

  62.7%——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民的自行车出行率,比例之高令人惊叹。当时,中国就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北京工作期间所收到的礼物中就有两辆自行车。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辆。靠自行车,中国人第一次整体改变了自己的速度。

  众所周知,自行车是最为节能环保的绿色出行工具,骑车出行是一种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高效、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纵观自行车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为人们带来清洁、健康、快乐的出行感受同时,自行车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也功不可没。

自行车在汽车的夹缝中艰难穿行

  然而,经过城市交通机动化浪潮多年荡涤,2009年年初,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民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只有19.7%,比2008年年初下降了0.6%。据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2012年,北京市民的自行车出行率更是仅为13.9%。过去20多年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在交通出行方式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1997年,约100万北京市民拥有汽车,这个数字在2003年增加到200万,在2009年增加至400万,在2011年突破500万,北京市民汽车拥有量在逐年攀升。

  研究表明,公共电(汽)车与小汽车每人公里占用的道路资源为1:6,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与小汽车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为1:1.9:3.5和1:2:5.6。自行车和步行更是一种零能耗、零污染的适宜短距离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

  如今,对于2000多万的北京市民来说,从城市这头到那头,交通是个大问题。有市民想骑自行车出行,但是很“堵”,有时候就连狭窄的小胡同内都停满了小汽车,自行车不得不在机动车的夹缝中艰难穿行。


市民骑着自行车在汽车的夹缝中艰难穿行。

  有学者表示,自行车的消逝不仅仅是因为城市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富裕造成的,很多人不再骑自行车,也是因为城市交通的设计已经不再适合这种两个轮子的工具。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司机们占用了原来的自行车道行驶和停放汽车,使得自行车的空间和安全大大缩减。

“汽车社会”的城市难以保障自行车路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引发了交通拥堵、尾气污染、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

  而自行车交通是城市可持续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城市近距离交通出行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一公里”问题。

  但是现在的北京街头,“四个轮子”的车道越来越宽,也越来越挤。在北京想骑着自行车看风景,已经渐渐成为泛黄的历史,剩下那些顽强的自行车背影,“惊心动魄”地穿梭在“高大威猛”的机动车群里,荒凉而落寞。


上世纪80年代老样式自行车。

  对比发现,自行车的逐渐减少和机动车的逐渐增加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分析人士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快速迈入“汽车社会”的城市没有保障自行车的路权,高架桥、立交桥、大马路都是围绕小汽车而建,从前以自行车为主的道路分配系统,如今已成为机动车的天下。

“轨道交通+自行车”成为破解城市病切口

  红白相间的公共自行车,近年来在北京街头频频亮相,深受中青年群体的欢迎,成为公交换乘、上班、购物的短途代步工具。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北京将2011年9月定为“畅通北京绿色出行月”,以倡导市民减少使用小汽车,倡导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营造“选择绿色出行、享受畅通北京”的良好氛围。

  2012年6月16日,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营,首批2000辆公共自行车在东城区、朝阳区投放,为市民提供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便捷自助服务。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和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作为优化公交结构和完善公交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交通委有关人士表示,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并与公共交通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扩展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形成“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模式,为广大市民日常通勤和出行提供接驳便利。

  按照全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运营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约1000个租车服务站点,公共自行车总数达到5万辆,形成辐射和覆盖全市主要城镇、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网络。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自行车,倡导“轨道交通+自行车”的绿色出行模式。2013年,北京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改善城市慢行系统,推广公共租赁自
行车服务,倡导绿色交通、文明交通理念”。

  有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深受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困扰的北京而言,大力发展自行车尤其是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很有意义,有助于市民日常短距离出行和解决公交通勤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而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减缓城市交通拥堵。

行车道路条件进一步改善 自行车将承担更重要使命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2014年起,北京市分阶段对五环内的城市道路进行自行车、步行系统的整治完善,第一阶段为三环以内的道路,第二阶段为三环至四环之间的道路,第三阶段为四环以外的道路,尽量使城市道路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连接成网、成片,形成规模效应,力争2017年全面完成。

  “2017年所有工程完工后,将吸引更多的人绿色出行,预计年节约汽油约136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72吨。”北京市交通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所谓“城市慢行系统”指的是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及自行车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两到三公里的路程内,无论从时间还是费用上来说,私家车、公交车都不如自行车方便。据测算,一条3米5宽的道路,如果通过小汽车,一个小时可运载1100人,而如果设置成自行车道,一个小时可通过3000人,运送量是小汽车的3倍。

  实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系统整治,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对于清洁空气、对于为大家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意义都非常深远。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对和平西桥彩色非机动车专用通行带铺设前后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冲突、让行、遵章率、速度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北京和平西桥示意图。

  调查结果显示,彩色非机动车道规范了非机动车的行驶轨迹以及等待二次左转的区域,对机动车有醒目警示作用,非机动车和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降低了50%。明确直行非机动车在绿灯阶段的路权,右转机动车主动让行直行非机动车的比例增加15%左右。非机动车得到了合理明确的引导,使用非机动车道的遵章率提高5%。

  此外,由于彩色非机动车道铺装进一步规范了非机动车等待二次左转的区域,减少了对右转机动车的干扰,车速提高10%左右,路口使用效率得以增加。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把发展“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作为缓解拥堵、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未来要继续降低小汽车出行比例,自行车必须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北京何时能复兴自行车,我们拭目以待。
转自>中国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0

转播

分享0

淘帖0

顶

踩

沙发
发表于 2014-9-13 23:18: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
板凳
发表于 2014-9-22 12:15:10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地板
发表于 2014-9-29 11:17:56 | 只看该作者
帮帮顶顶!!
5
发表于 2014-10-5 00:10:47 | 只看该作者
帮帮顶顶!!
6
发表于 2014-10-9 00:44:35 | 只看该作者
看帖回帖是美德!
7
发表于 2014-10-12 07:51:28 | 只看该作者
找到好贴不容易,我顶你了,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GMT+8, 2024-11-24 05:43

意见建议|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粤ICP备15111230号 Copyright (C) chinaibke.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